山西博物院藏晋侯古玉
作者:   来源:   更新日期:2013-12-23 阅读次数:974

山西是中国西部山地高原走向平原海洋的过渡台地,又是连接中原与北方的地理文化走廊。特殊的地理环境与丰富的自然资源使其成为中国北方重要的文化枢纽和历代兵家必争之地,顾祖禹所谓“拊天下之背而扼其吭”,“是故天下之形式,必有取于山西也”。特殊的地理位置孕育了山西特殊的历史文化积淀,“华夏文明摇篮”、“古代军事重镇”、“民族文化熔炉”、“佛教艺术宝库”“、戏曲艺术故乡”、“古建筑艺术宝库”一串串美称,让三晋大地享誉神州。

山西博物院是山西省内最大的文物收藏、保护、研究和展示中心,2005 9 月新馆建成并正式对外开放。山西博物院建筑群由主馆和四座角楼组成,主馆造型如斗似鼎,象征富足、吉祥;四座角楼似舒展的羽翼,以现代技术手段实现了古人“如鸟斯革,如翚斯飞”的审美取向,成为太原市重要的标志性公共文化建筑。整个博物馆占地168 亩,建筑面积5.1 万平方米,展厅面积1 万平方米,文物库区1.2 万平方米,目前收藏珍贵文物约20 万件,荟萃全省文物精华。其中新石器时代陶寺遗址文物、商代方国文物、两周时期晋及三晋文物、北朝文物、石刻造像、山西地方陶瓷、金元戏曲文物、明清晋商文物等颇具特色。

山西博物院将反映地域历史文化特色的文物资源、影响中华文明发展进程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高度发达的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遗产融汇成“晋魂”基本陈列的主题,形成了由《文明摇篮》、《夏商踪迹》、《晋国霸业》、《民族熔炉》、《佛风遗韵》、《戏曲故乡》、《明清晋商》等7 个历史专题和《土木华章》、《山川精英》、《翰墨丹青》、《方圆世界》、《瓷苑艺葩》等5 个艺术专题构成的陈列架构,集中诠释了三晋在华夏文明的历史星空下最辉煌的片段。

晋侯古玉

山西博物院的玉器展厅主要展示了西周到春秋时期山西在晋侯墓地出土的大批精美玉器。有各种礼玉,像玉戈、玉璧、玉璜、玉圭等;还出土了大量的佩玉,有大型的玉组佩和各种串饰、单佩等;也有像玉覆面、玉琀、玉握等等。由于这些玉器时代特征明显、工艺高超、器物精美,级别高贵,在全国有关玉器的陈列展示中,都是首屈一指的。

玉组佩

晋侯墓地出土的随葬玉器中,有十几件成串的连珠玉组佩,每件都是极尽巧思,华丽无比,均代表了当时晋国的最高治玉水平。西周的玉组佩结构复杂,其以玉璜为主体,由一件到多层,配以管、珠或动物形玉饰组合而成。构成组佩的构件有玉质的璜、牌、玦、環、觿等及各种动物造型,再辅以水晶玛瑙质地的管、珠等。一般用料考究,做工精细。其佩带一般为过颈佩戴,主要在胸腹部,但也有长的可下垂至腿部膝下,大型的一般在同一高度有两件或数件玉器,长短不一,各种材质组合方式灵活。据《礼记·玉藻》载:“古之君子必佩玉,右徵角,左宫羽,趋以采齐,行以肆夏,周还中规,折还中矩,进则揖之,退则扬之,然后玉锵鸣也,故君子在车则闻鸾和之声,行则鸣佩玉,是以非辟之心,无自入也”。走动的时候左右摆动,轻轻撞击发出玎玎玲玲的悦耳玉振之声,佩戴者的步伐与组佩的摆动要相互和谐,以表现出佩者仪态与风度之美。“进则揖之,退则扬之”,确实能起到节行退止的作用。玉组佩的使用有严格的制度,使用范围仅限于王、公、侯等诸侯国国君及其夫人或有相应封号的贵族。特别是多璜的玉组佩,是区别贵贱、等级身份的标志之一。

玉组佩于1993 年在山西北赵晋侯墓地M63 出土,其中最大璜长15.8厘米。玉组佩整体由玉璜、玉珩、玉管、料珠、玛瑙管等共204件各色玉饰组成,整体大致有三列,以5 件大小不等的玉璜为主体,主体的5 件玉璜都由红色的玛瑙管和绿松石串联起来,并且基本呈左右对称排列。整个玉组佩中玉璜数达45 件之多,这些璜有半环状、扇形、蚕形,有的还雕琢出鱼尾式的曲棱和凸齿,璜和珩多为两面装饰,雕琢姿态各异,头部变体,有身尾相迭的的双龙纹、双首鸟纹、人龙合体纹等,其中右边一列的第三件玉璜为黄褐色,双面刻纹,由双勾隐起阳线组成两条怪龙,怪龙一端为人头,另一端为龙头。人头侧视,大眼阔口,圆鼻巨耳,腮下有须,前肢出利爪。组佩下端2 件玉雁更是晶莹剔透,昂首展翅,生动活波。下端的2 件玉蚕形璜,其中一只制作很是精美。所有的纹饰多用双勾技法,用西周典型的细阴线和一面坡粗阴线相结合的粗细阴线双勾法为主来刻画主题,线条婉转流畅,刚柔相济,形象生动富有韵律,工艺精湛。出土时长达一米多,可从墓主人的颈部一直覆盖到脚部。

玉人

玉人1 和玉人2 分别出土于晋候墓地M8 M63中。玉人1 9.1 厘米,宽3.3 厘米,玉质呈暗绿色,扁体,整体站立状,发饰为双龙纹组成,呈倒U 字形,双龙尾在头顶部相交,卷起形成一穿孔。发冠与头部中间镂空,二龙头前部与头部和肩部相接。玉人后脑可见直发。圆脸,浓眉,大眼,宽鼻,扁嘴。身着高领衣,领下右侧开短衽,均刻交叉斜格纹,束腰,下呈梯形,中有箭镞形蔽膝,斜格纹为边,双脚的脚跟相连,脚尖上翘,整体皆为斜切刀法刻成的阴线勾勒轮廓。这件玉人袖手、长衫、有黼。《尔雅·释器》:“斧谓之黼。”《尚书·顾命》:“王麻冕黼裳”,黼裳为冕服而画斧纹者,与玉人黼裳作形(如斧钺)相似。黼裳为后世之蔽膝,两件玉人的发式、服饰有些相似之处,他们的服饰应当就是当时贵族穿的服饰。这两件出土玉人上展现的服饰、发式为我们当代研究西周时期的服饰、民俗提供了依据。

人龙形玉佩

人龙形玉佩于1993 年在山西曲沃北赵晋侯墓地M63 出土,高8.1 厘米,宽3.1 厘米。这件整体为片状透雕一侧身蹲踞的人。圆眼大鼻,脑后饰一条龙,龙首朝下,卷鼻,变形的“臣”字形眼,尾部上卷形成一穿孔。胸部为一蟠曲的龙,龙首较大,翘角,卷鼻,长眼角线,体躯内卷,成为团状,后腰部为一龙首,比较简略。头朝上,角、鼻、吻部清晰,角下有穿孔,腿作蹲踞状。两面刻有相同的纹饰,纹饰均为细阴线和“一面坡”相结合而成,线条内有朱砂痕迹。造型为人、龙合体,形象颇为奇特。这种人龙合体造型的玉人,有学者研究是当时代的玉雨师像,《周礼·春官·司巫》:“ 掌群巫之改令,若国大旱,则师巫而舞雩。”《周礼·春官·大宗伯》:“以槱燎祭司中司命风师雨师,祭雨师为常祀”。这种雨师玉像的共性是以人为主体,身上附设龙形,特别是人上臂处附龙形。玉雨师像可能是人们举行雩祭歌舞时所佩的玉器,以祈时雨丰年。

玉戈

玉戈于1993 年在山西曲沃北赵晋侯墓地M63 出土,长36.2 厘米。玉质呈黄褐色。长援起脊,内有一穿孔,两边有棱脊,通体抛光。内部两面纹饰相同,为一侧面人首神兽图案。神兽以尾支地作蹲踞状。臣字目,大耳,圆鼻下有一向内弯曲的大獠牙,下颌有一缕直垂至足的长髯。一臂弯曲,以手捋髯。手除拇指为人手指外,其余手指和脚趾均为猛兽利爪形。纹饰以双钩技法为主,并辅以极细的阴线。神兽头发细密,每毫米并列5-6 条阴线。此戈制作精良,神兽题材诡异,纹饰深镂细刻,雕琢技艺高超,是一件罕见的玉器精品。同时代的青铜戈全国出土有很多,造型精美,但玉器戈,如此精美雕刻的并不多见。在西周时,出土于墓主人胸部的大玉戈和玉圭一样,是一种端圭,用于象征墓主人的身份和地位,其功用是祭祀中的礼器。

玉覆面

晋候墓地M31 M92 均有玉覆面出土,玉覆面制作复杂精美,造型严谨象形。M31 的玉覆面由79 件性质各异的玉件组成,周边围绕大小两种三角形片。大三角形尖端向内,小三角形尖端向外间隔排列。有些玉件上有纹饰,有的玉件是利用雕琢过的材料改制而成的。周人视死如生,不仅生前佩玉,并且认为在死后玉可以保护尸体,使人不朽,所以死后有大量玉器陪葬。许多的配饰在生前使用,死后又一起随葬入棺,有的覆盖在身体上,用以保护灵魂不朽。于是就有各种玉覆面的产生。玉覆面也称玉瞑目。《礼记·士丧礼》:“瞑目用缁,方尺二寸,赭里,著组系。”古时丧服用黑色,玉瞑目就是黑色丝绸上缝系着代表五官的玉片。覆面多用玉片或玉器琢磨成人的脸廓、眉、额、眼、耳、鼻、唇、腮等器官的形状,再辅以这种边饰,缝缀在一块布帛上,组成一套完整的、排列有序的人面,盖在死者的脸上。全国出土玉覆面的西周墓葬中,墓主人身份明确者多是姬姓贵族。在西周时代,玉覆面是贵族特有的丧葬习俗,进入东周时代,玉覆面开始趋于平民化,尤其是春秋晚期以后,三晋两周地区的平民墓开始普遍使用石片拼组成的覆面,至此玉覆面原有的礼制意义已经完全丧失殆尽。西周的玉覆面是战国玉冥目和汉代“玉塞九窍及玉衣的先河。”

晋候墓地出土的玉器,数量多,而且时代特征明显,在造型、纹饰、雕琢技术等方面与商代作风一脉相承。出土的大量的礼玉和佩饰,表现的是墓主人的地位和权利;而许多的小件葬玉,表现了西周高超的琢玉艺术水平。展示了山西的悠久历史和先民们创造的灿烂文化。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陕西理舜拍卖有限公司  陕ICP备20009803号-1   陕公网安备 61070202000251号
地址:陕西省汉中市汉台区西大街西段(工商银行二楼) 电话:0916-2522226
 技术支持:启元动力